動態(tài)助詞的“著”“了”“過”,一直以來是初級>>漢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了”和“過”,很多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都會用錯。
比如,我問:“你吃過北京烤鴨嗎?”,很多外國人回答“嗯,吃了”,但這種回答是不對的。類似的錯誤還有很多。作為>>對外漢語教師,如何糾正這些錯誤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今天,我想說的一個方法是用漢字來解釋語法。
我們先來看“了”字的字源。

從圖中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了”字本來的寫法是一個斷臂的人。即“了”字含有“斷絕”、“斷開”的意思。在語法中,“了”也是同樣的用法,表示和現(xiàn)在的時間段相斷絕的已經(jīng)過去的時間段。也正因此,“了”在語法中常可放在兩個句子中間,表示斷句。比如,“我吃了飯就去”、“他看到我了,很快地走了過來”等。
再來看“過”字的字源。

從圖中同樣可以看出,“過”字的字源看起來像是接在一起的幾節(jié)骨頭,你可以把它想成我們過去的人生經(jīng)歷,我們曾經(jīng)走過的路。在語法中,“過”表示過去的經(jīng)歷,相對于“了”,“過”的經(jīng)歷時間較長也較寶貴。常常放在動詞后面,表示說話人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比如,“我去過日本”、“他在北京大學上過課”等。
綜上,有些復雜的語法也許可以從漢字角度入手來使其更加直觀、更加形象。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攀達漢語 » 從字源看語法“了”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