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厘子和“車”有啥關系? 紅地厘蛇果和蛇又有啥關系??
直到我看到了英文翻譯:“cherries” “red紅 delicious 地厘蛇apple果”……
漢語的詞匯包羅萬象,其中有一部分是比較特殊的,我們稱之為“借詞”,顧名思義,就是從其他語言中借過來用的外來詞。隨著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移民雜居,戰爭征服等都會引起語言的接觸,自然就會產生借詞。
那我們是如何吸收這些借詞的呢?
主要通過四種翻譯方式:
| 1 音譯
外語詞發什么音,漢語就找對應的漢字譯出來,如“休克”“荷爾蒙”“沙發”“盧布”“歇斯底里”等。
| 2 半音譯半意譯+音意兼譯
把一個外語詞分成兩部分,音譯一部分,意譯一部分,如“浪漫主義”“冰激凌”,像“可口可樂”“維他命”“苦力”“基因”都屬于音意兼譯。
| 3 音譯前后加注漢語語素
外來詞音譯后,外加一個表示類別的漢語語素,如“卡車”“沙丁魚”“啤酒”等。
| 4 借形
一種是字母式借形詞,又叫字母詞,直接用外文縮略如“MTV”“WHO”“CT”等,有的在字母后邊加上相關語素如“B超”“BP機”;另一種就是借用日語中的漢字詞,日本人借用漢字創造的,漢語再借回來,如“景氣”“引渡”“茶道”“資本”“主觀”等等。
漢族自古和其他民族交往,借詞比較多,有一些一直流傳下來,年代久遠,人們已經察覺不到是借詞了,比如“葡萄,菠蘿,獅子”是漢代從西域借入的詞,“佛,閻羅,塔,尼,魔”是從印度借入佛教的詞,“胡同,站,蘑菇”是元代時借入的蒙古語。
借詞如果適合使用的需要,有時甚至能在長期的競爭中戰勝本族詞,取而代之,比如“站”這個詞。表示車站中的“站”在漢語中原來叫做“驛”,這個詞后來借入日本,今天在日本仍然叫做驛,“東京驛”就是東京站的意思。南宋時漢語從蒙語中借用“站”,“驛”“站”兩個詞并用,隨著元朝政權的建立,在各地設“站”。之后的歷朝歷代,政策變了又變,但由于“站”已經符合社會百姓的需要,深深扎根在了漢語中,直到現代進入漢語的基本詞匯。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攀達漢語 » 漢語詞匯中有哪些是“借”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