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巴西人和我說,不少巴西人對中國人的印象不怎么好,覺得中國人很沒有禮貌,這樣的話我一聽就渾身不自在了,但是作為一名>>漢語老師,這點職業素養還是有的,我沉著地應對起來……
原來,巴西人說這話是因為,中國人老這樣說“你有沒有咖啡?”、“你去不去吃飯?”等類似話語。這在中國人這里是再常見不過的日常用語了,然而在葡語里,這樣問是非常沒有禮貌的,只有很生氣的情況下才會這樣說。
葡萄牙語的結構是很少用動詞的重疊,而這恰恰又是中國人最常見的口語句式,所以就造成說葡語的人覺得中國人沒禮貌了,怎么說話的時候是這個態度,其實我們只是母語習慣的一種遷移罷了,是漢語中介語的一個特點,第二語言學習者很難避免。所以,誤解或不滿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我的美國學生身上。按說美國人的office文化已經算是比較開放和自由的了,但是學生還是被很多中國同事shock到了。大家協商工程項目的時候,中國同事的英語讓美國人覺得不舒服。比如,表示對方等一下的時候,中國人會說“wait a moment”,謝絕別人好意的時候,比如美國人給點什么東西,中國人會說“no ,I need not”……第一句沒有please的回答,給美國人的感覺是在命令自己。
身為中國人,我們都覺得這樣的句子簡直再正常不過了,可是在跨文化交際的語境中,就含有另一層意思了,這就是學習語言最難的部分【>>語用】。
很多小伙伴是不是傻眼了?學習語言真的不是簡單的事情,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語言和文化要相輔相成!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攀達漢語 » 【盤點】讓老外shock的中式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