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認識的人都曾問過我“教老外漢語”這個行業是不是很有意思,既能傳播>>中國文化,又能和他們練口語,聊文化。甚至還有人躍躍欲試地說,“我能不能去你們那兒教漢語,我以前教過中國孩子語文,而且英文交流沒問題。”
其實,只要是中國人,能說好普通話,那都可以去教老外說幾句漢語(與其說教,不如稱之為陪練),但如果你想教好,或成為一名專業的老師,只能說“路漫漫其修遠兮”了。因為>>教外國人說漢語屬于第二語言教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既不同于教中國人英語,也不同于教中國人語文。
詳解教老外漢語和教中國人語文的不同之處
首先,教中國人學漢語是在教母語者,到了上學年齡的孩子早已充分掌握了母語的聽說能力和基本的交際能力,學校教的更多是文字和文學,以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讀寫能力。而教外國人說漢語是第二語言教學,呂叔湘先生曾說過:“學習語言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換句話說,教語言也是教一種技能,以技能為主的語言課在課堂上就不能以講授為主,而應該以練習為主,也就是我們經常強調的“精講多練”,這是語言教學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
其次,教學方式和方法不同。教中國人漢語一般都是在課堂上以分析語篇為主,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而教外國人說漢語的時候,學生是不具備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所以老師應從基本的發音,說話,寫字入手,教學方法也要以練習為主,而且教學手段也要相對直觀,比如圖片卡片,身體語言及多媒體輔助等等。
最后,文化背景不同。中國人學習語文是在母語氛圍中進行的,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是同時習得沒有交際障礙的,而且從小耳濡目染,對文化知識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外國人不一樣,他們本來就有自己固有的文化背景,這種母語文化和價值觀已經根深蒂固,而學習又是文化的載體,所以對于外國人來說,他們對漢語的理解要難得多。比如:“胸有成竹”這個詞中國孩子理解和應用就沒什么問題,而外國人首先想到的是,一個人的身體里長出了一個竹子,這簡直太奇怪了!
所以,作為一名>>對外漢語老師,要時刻關注與思考自己角色的變換,這樣才能以一種外國人理解的方式去傳播漢語及中國文化。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攀達漢語 » 教老外漢語和教中國人語文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