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漢語老師心中都有這樣一種使命感,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外國學生多了解一些中國的文化。但是文化課真的就只是聊聊歷史和習俗那么簡單嗎?顯然不是。端午將近,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文化教學和輸出時,老師們怎么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首先,漢語教學中我們提倡講real
language,同樣,文化教學中,我們也要講“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它扎根于歷史,又活躍在當下,而且不斷地在生長,在變化,能體現出中國傳統和現實之間的關系。其次是“可觸”的文化,如果是可觸及的文化產物,比如可聽可看可親身體驗的文化,學生會更快更透徹的理解其中的內涵,長城就是文化教學非常好的選擇之一,因為我們還可以通過爬長城的實踐活動來鞏固我們所學習的內容,往往這樣的學習效果是最好的。最后,課堂中的文化教學,應該是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來進行分層次教學的,同一個文化點,針對不同水平不同閱歷的學生可以因材施教,使他們都能獲得符合自己層面的理解。
在漢語文化教學中經常有一個誤區,就是特別重視知識的灌輸,比如介紹長江的時候,必須要介紹長江的流域,總長等等,其實這些死記硬背的知識并沒有太大的用處。學習文化課的學生漢語水平都很高,他們可能已經接觸了非常多的文化產物和文化習俗,但是問題在于他們可能并沒有意識到其中的文化意義。這也是教師能否上好文化課的關鍵所在。
和一些基本常識相比,我覺得更重要更需要了解的是對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人和事,所以我們在介紹“端午節”這個節日時,可以用一種生動的方式展現出來,其中“講故事”就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式
比如通過講屈原的故事,不但可以讓學生了解端午的習俗,還可以帶入一段中國的歷史。文化和詞匯教學雙豐收,這樣一來,故事聽完了,詞也會用了,而且端午節不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是有故事有來源的中國傳統。學生也會覺得這是文化分享,而不是文化灌輸,更容易接受。如果教學條件允許,再加上一段電影版的《白蛇傳》,相信會更讓學生記憶猶新。
同時,文化教學要注重師生的互動,師生互動是推動文化教學的動力,教師給學生啟發,學生會舉一反三,甚至可以角色互換,讓學生用同樣的方式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這樣文化教學就變成了文化交流,整個課堂的氣憤會更加包容開放,學生收獲的可能不僅是對文化的理解,更多的是對待異域文化的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
以中國的傳統節日為教學點,這種漢語教學法,你掌握了嗎?
轉載請保留出處:http://aucouranton.com/jiaoxuefa/8608.html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攀達漢語 » 用端午節進行文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