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了”,可以是語氣詞,可以是語氣助詞,可以是動態助詞,也可以是動詞后綴……了解了這些,咱們再看>>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講“了”↓↓↓
先學哪一種“了”?
我以前覺得表示變化的“了”是由表示完成的“了”演化來的,所以應該先教表示完成的“了”,但是表示變化的“了”往往有成句的作用,如果先教表示完成的“了”就很難給學生解釋為什么“我吃了飯。”給人感覺沒說完話的感覺。于是我建議,還是先教表示變化的“了”。
“了”那么多用法教哪些?
教師肯定要有一桶水,但是教給學生不能全部倒進去,所以初級學生學最基本的就行了,比如“臉紅了”,“我吃了三個包子。”如果學生出現問題,再根據問題進行補充解釋。
用什么素材教?
我認為圖片和視頻比較好,不管是動作的完成還是變化,都是動態的。可以參考我的這個教案:語言點教學 表示變化的“了”教案PPT。然后呢,用學生常常會用到的情境練習,比如“這個月你去了幾次圖書館?”“你在中國胖了還是瘦了?
學生分不清“了”和“過”怎么解釋?
“了”是完成了一個動作,對現在有影響,“過”雖然也是完成動作,但是只是有了這個體驗,知道了那個感覺(比如滋味),對現在沒有影響。
例如:
A:這是烏龍茶。
B:哦,我喝過。(我知道烏龍茶的滋味)
A:我們去給兒子買生日禮物吧?
B:已經買了。(所以不用去了)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攀達漢語 » 對外漢語教學:如何講“了”